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十年來,一度被稱為“睡城”的燕郊正在發生改變。
生活的“歸屬感”
地屬河北廊坊三河市的燕郊,距離北京市中心僅30多公里。十年來,宣宏磊感受到燕郊正在慢慢擺脫“睡城”的標簽。他認為,那里等待他的是濃厚的人情味、歸屬感和符合自己節奏的舒適感。
“朋友們都開玩笑說京津冀一體化也算是體現在我身上了。”今年39歲的宣宏磊是天津人,2007年大學畢業后,他來到北京工作,目前定居燕郊,擔任京津冀(河北三河)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運營總監。
“這里變化相當大,十多年前街道兩邊到處是舉著牌的房地產銷售,現在可以看到燕郊繁華的商業、便利的生活條件以及企業用的新樓。”宣宏磊說。
2月27日,京津冀(河北三河)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趙丹媚 攝
另一方面,宣宏磊認為,越來越多人選擇定居于此,是因為這里給人以歸屬感。
“感覺這邊沒有什么本地人外地人的區別,就像我們小區,住戶來自全國各地,大家都很友善。”宣宏磊說,燕郊不再是“北漂”們迫不得已的選擇,而是能享受生活的自然選擇,“很多人就是喜歡這里便利的交通,悠閑的生活節奏,人與人之間的親切感。”
醫療的“便利感”
河北燕達醫院泌尿病中心副主任兼腎病科主任劉航深切感受到河北醫療水平在提升。
“6年前,患者開玩笑說,在這家醫院可以‘掛5塊錢的號聊半個小時天’?,F在患者數量明顯增加,并且吸引了很多北京的患者。”談起醫院的變化,劉航如是說。
劉航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泌尿外科的醫生,2018年,她被派駐到河北燕達醫院工作。
“通過和北京的醫院進行合作共建,患者在河北能夠享受到北京同等水平的醫療服務。”2014年5月以來,河北燕達醫院相繼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等多家北京醫療機構簽署了合作共建協議。
劉航舉例說,她所在的科室以前只能進行一些腎臟疾病的基礎治療,合作發展后,不僅透析室規模穩步擴大,醫院還引進了腹膜透析術。
2月27日,民眾在河北燕達醫院北京醫保結算窗口排隊繳費。趙丹媚 攝
“北京的患者如果在當地住院困難的話,我們也會建議他們考慮河北的醫院,一方面這邊技術也很成熟,另一方面現在京津冀醫保異地就醫直接結算都很方便。”劉航說。
就業的“可靠感”
兩年前,看好三河市發展的李婧選擇帶著“北漂”的年輕團隊來到燕郊開設分支機構,因為這里帶給他們一種能留下來的“可靠感”。
“人才流動更多是隨企業變動的,他們更看重的是所在行業或者企業的前景。以燕郊所在的三河市為例,隨著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燕郊中心、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的落戶,勢必會吸引更多人才。”從業13年的銳仕方達人才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新區總裁、三河分公司總經理李婧,其主要工作是為河北引進更多北京、天津等地的優秀人才。
作為河北張家口人,李婧在北京打拼多年。如何讓“北漂”不漂?李婧以自己舉例說:“來燕郊是經過多次調研決定的,一方面,我們行業在這里發展前景廣,另一方面,也考慮到在這邊孩子上學、老人看病比較方便。”
“隨著京津冀三地聯系更加緊密,越來越多的企業在燕郊落戶,提供了很多就業機會。當地的人才引進政策也很吸引人,現在很多‘北漂’年輕人愿意在這里工作、落戶。”李婧說。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熱詞搜索:
上一篇: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十人故事|從大紅門搬到固安商貿城,她的生意更好了
下一篇:“同頌文脈長”——京津冀非遺市集展現三地非遺別樣魅力